2008年1月19日星期六

travel/images/w13/13_03b.gif" alt="先驗" align="left" style="padding:10px" />
先驗A priori)在拉丁文中指"來自先前嘅東西",或稍稍引申指"在經驗之前"。近代西方傳統中,認為先天指無需經驗或先於經驗獲得嘅知識。它通常與後天知識相比較,後天意指"在經驗之後",需要經驗。呢一區分來自於中世紀邏輯所區分嘅兩種論證,從原因到結果嘅論證稱為"先天嘅",而從結果到原因嘅論證稱為"後天嘅"。
對於認可主流傳統嘅學者,數學邏輯一般視為先天科學。如"2+2=4"呢樣嘅陳述被視為先天嘅,因為它們被認為僅由反思就可以得出。而,自然社會科學被視為後天知識,如"天空通常係藍嘅"呢樣嘅陳述被認為係後天嘅知識。
認識論嘅基本問題之一係究竟係否存在任何重要嘅先天知識。通常來說,理性主義者相信存在先天知識,而經驗主義者認為所有知識根本上源於某種經驗(通常係外部經驗),即便有先天知識在某種意義上也不重要。還有些經驗主義者認為先天知識只係對語詞意義嘅分析,而與世界無關。
理性主義思想家給予使用先天呢個術語合適嘅立足點,如笛卡爾萊布尼茲,他們認為知識通過推理獲得,而非經驗,數學和邏輯真理嘅必然性即係其佐證。笛卡爾認為關於自我嘅知識,或者說我思故我在,係先天嘅,因為他認為一個人無需訴諸過去嘅經驗就能確認自我嘅存在。萊布尼茨區分了先天真理,即理性真理,與後天真理,即由經驗確立嘅真理。
洛克認為反思只係經驗嘅一部分, 提出先天呢整個觀念應被拋棄嘅綱領。休謨認為所有先天知識不過係觀念之間嘅關係,呢在他嘅《人類理智研究》中多次提及。由於經驗主義認為一切知識基於經驗,對數學真理和邏輯真理提供一個經驗主義嘅說明就成為其重要任務。
近代對先天一詞嘅論述始自康得,他提出綜合分析命題之間嘅區分,來補充先天與後天知識之間嘅區分。他認為先天命題必然為真,而後天命題係偶然嘅,因為按照康得嘅思想,先天知識獨立於經驗。後天知識取決於外在條件,外在條件會因時間而改變,使命題為假。他認為一切分析命題都係先天嘅,而在《純粹理性批判》中他致力於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嘅問題。
克裏普克在《命名與必然性》中批評康得道,先天性係與認識論相關嘅性質,而必然性與形而上學相關,兩者不應混為一談。首先,他論證道,某些後天命題被視為必然嘅:例如,啟明星係長庚星。(雖然各自叫法不同,但我們現在知道它們都係金星嘅名稱)。它們必然係同一事物(參閱嚴格指示詞),但呢一同一性卻由後天得知。同樣,他論證道,可能有偶然先天命題。例如,巴黎米原器過去作為一嘅標準。呢就伴隨著下述命題,"米原器長一米",該命題係偶然嘅,因為我們本可能以其他長度定義一米。然而,它卻係先天嘅,因為一米即由該米原器長度來定義,所以米原器肯定長一米(在它還作為一米嘅標準嘅時候),呢係重言式
羅素在《哲學問題》中認為先天知識係共相之間嘅關係。例如,"2+2=4",顯示了"2"、"+"、"="、"4"呢些羅素稱之為共相之間嘅關係
當代關注於先天概念嘅哲學家包括艾耶爾齊碩姆奎因

沒有留言: